4月25日下午,文学院“精是讲堂”第131期在汇贤楼113报告厅开讲。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侯体健教授受邀作题为《〈千家诗选〉的编纂宗旨与晚宋诗坛的“近世”指向》的专题讲座。讲座由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负责人何易展教授主持。

侯体健从文本考辨切入,解构选本作者争议与编纂逻辑。他以李更、钱志熙对《千家诗选》的评价差异为引,指出学界对该书学术价值的争议,并通过相关数据对比,提出该书或为书商冒用名人之名的坊刻本。侯体健认为,选本独具特色的类编方式并非单纯体现文学审美,而是直接映射宋代诗歌题材的多元化生态。
侯体健聚焦选本中的“时贤”群体与地域特征,消弭“江湖诗派”的传统认知。他通过分析选录“时贤”作品量前20位的诗人,发现大多与江湖诗派相关度不高,多数为福建诗人。书商基于本地作者资源与消费市场的选择,让选本成为区域文化产业的镜像。这揭示出晚宋诗坛“去流派化”的多元面貌。
侯体健深入阐释选本与晚宋诗坛的“近世”关联,凸显非士大夫诗群的崛起。他以朱淑真、白玉蟾为例,指出两位非士大夫身份的诗人作品收录量突出,消解大家名篇的优势地位。表明《千家诗选》选录作品都以浅显、通俗、实用为准,是由读者群决定了作者群,书籍购买者的文化层级决定了入选作家作品的艺术层级,大众的阅读趣味指挥着书商的编辑之手,市民们通过书肆的力量参与了这个时代通俗诗学的建构。
